信用管理信息化发展,赋能建筑市场新型信用管理机制创新应用

2021年12月07日

微信图片_20211207164535

从系统平台建设来看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已建成或初步建成了一些地方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并通过系统技术支持逐步实现对信用主体行政、司法、银行信贷、市场履约等各类信用信息的有效归集、共享和公示,破解传统信用信息管理面临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信息孤岛”、“信息雾岛”问题。


从信用管理应用来看

依托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对于信用信息的有效管理,各地信用管理创新机制快速发展,探索出了包括分级分类监管、审批审查、融资信贷等多个应用场景,以信用管理服务赋能建筑市场管理,为全国信用管理应用创新形成较好示范效应。


微信图片_20211207164541


分级分类监管


近年来,各地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加快,依托信用管理系统平台对于信用主体信用信息的高效管理使用,创新包括“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级分类监管”、“事后联合信用奖惩”等全过程信用管理机制。


其中,“分级分类监管”是指依据各地制定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科学利用“信用评价”机制对各类信用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并结合具体信用等级不同实行差异化监管措施的新型信用监管办法。具体而言,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等级相结合:


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可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削减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对信用风险一般的市场主体,按照常规比例和频次抽查;


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


目前,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已广泛应用于司法、税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招标投标、电力、水利、消防、卫生健康等各个重点领域监管活动中。


需要注意的是,信用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化发展是“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创新、高效实践应用的重要前提。


信用评价重要前置条件

一方面,“信用管理平台系统”对信用主体各类信用信息的高效归集、共享和使用,是信用评价机制应用的重要前置条件。只有打通行政、司法、银行、公安、住建、人社等相关部门间的线上化信息共享流通,才能打破部门信息孤岛壁垒,减少纸质信用信息管理模式下人工审查审核存在的效率、质量问题,真正实现对各类信用信息的高效归集、共享和管理使用。


高效赋能信用评价

另一方面,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应用,高效赋能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以辽宁省信息中心研发的“信用报告管理审查系统”为例:该系统通过设定信用信息数据库关联指标(信用评价分析模型),系统自动获取信用库(信用管理平台系统)中的各类相关数据,再整合企业自评信息,生成企业信用报告,对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形成可靠的技术支持。


微信图片_20211207164631


审批审查


建筑工程项目审批一直是审批领域的“老大难”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投资成本和能否抢占市场商机,还影响着区域建筑市场营商环境。传统项目审批管理制度下,基建项目审批至少要消耗半年以上时间,经办人往往要在发改、国土、住建、环保等多个职能部门之间奔波递交相关材料。


但随着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的创新应用,包括建筑工程项目审批、招投标资格审查等审批审查管理工作都迎来了重要的管理革新——信用承诺&信用评价。


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

信用承诺制,即行政机关在办理有关许可登记等事项时,以书面形式将法律法规规定证明的义务或者证明条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由申请人书面进行承诺,已经符合这些条件、标准和要求,同时也愿意承担承诺不实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就不再索要证明,直接予以办理。


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能够通过简化许可程序、缩短许可时间,大大缩短建设工程审批办理时限,降低行政许可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信用承诺制也强化着信用监管机制:一旦承诺人未履行承诺约定,行政主管部门将依法撤销行政许可,甚至承诺人列入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录入信用管理平台系统,影响其信用评价等级,实施信用联合惩戒。


信用评价对接资格审查

传统招投标管理活动中,投标人资格审查活动大多依赖于线下人工处理。评标专家需要登录不同主管部门网站查询、核验投标人各类信用信息,人力投入较大、过程耗时较长、准确率存在风险,不利于优化招投标管理。


基于信用管理系统平台的新型信用评价管理服务系统能够无缝对接招投标资格审查、评标管理活动。具体而言,系统支持与税务、统计、人社、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大数据中心等部门数据对接,获取相关行业部门的纳税、产值、就业人数以及“黑名单”等数据信息,全方面对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同时,信用评价结果数据将推送至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而为招投标资格审查、评标管理形成信用决策依据。


微信图片_20211207164637


融资信贷


中小微型建筑企业融资管理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内建筑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中小微型建企天然存在“信用担保不足”、“可抵押优质资产缺乏”、“财务管理不规范”等融资管理风险;加之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下,银行很难及时获取到海量的中小微企业各类经营信息,并对其作出准确的风险识别,因此银行对于中小微型企业保持“慎贷”态度。


全国及各地方信用管理系统平台的搭建,为银行信贷审查及时获取中小微型建筑企业各类信用信息提供了可能。尤其在各类市场化信用评价服务的快速发展下,区域“信用+融资”服务平台创新应用,为银行金融机构与中小微型企业架起一座技术与信任的桥梁,帮助银行更加及时、准确的掌握和判断建企信用状况、信用风险,促进建企信用融资。


以河南省南阳市“信易贷”工作为例

截至11月中旬,南阳市各类“信用+融资”服务平台累计为4471家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融资服务,授信额度达244亿元,获贷金额达108亿元。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加快,科技赋能下的信用管理机制日益呈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特点。各类创新应用场景拓展,各类传统管理工作激活,信用管理信息化发展日益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制度推动力。

携手并进,共建中国互联网产融信用新生态

  • 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9372号 浙ICP备18032966号

    工保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2014~2024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400-800-5100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