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份质量检测报告造假,工程质量检测风险何以应对?

2022年04月01日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设计文件,对建设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以及工程实体质量、使用功能等进行测试确定其质量特性的活动。

“万丈高楼平地起,工程质量大如天。”质量与安全是工程建设的底线,也是红线。工程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也是维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建筑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的评定依据,被称为工程质量的“安全带”。

此次“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造假”事件,每一份伪造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报告背后都是一个潜在的事故隐患。在工程质量检测环节中,无论是地基基础还是主体结构、建筑幕墙、以及钢结构检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许短期内无法暴露出来,然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势必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

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造假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客观存在。早在2017年,港珠澳大桥香港段被发现混凝土压力测试涉嫌造假事件;2021年河北省有14家检验检测机构因数据造假被撤销资质,此次陕西宝鸡“千余份检测报告造假事件”的曝光,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全行业及各方相关主体深思:此类事件缘何多发以及如何防范应对工程质量风险?


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造假事件多发原因

近年来,各地多次开展工程质量检测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检测造假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部分地区仍存在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市场恶性竞争、试图钻行业漏洞等问题,尚需进一步加强监管,规范检测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一、建筑市场不良竞争

在建筑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部分建设主体存在为了节约工程成本通过压低报价、竞标后打折的方式发标。中标的委托单位为了企业利润,不愿意对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整治,甚至在送检的环节中弄虚作假,或要求检测单位数据造假,检测单位为了业务需求从而被迫迎合委托方。


二、造假成本低

近年来,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萝卜章”现象屡禁不绝。一方面,相对于工程质量检测的流程而言,检测报告造假的时间、物力等成本更低,而被发现的概率也很低。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造假的违法成本相对低。根据相关判决书显示,宝鸡多名因检测造假而被刑事处罚的被告人,尽管涉及检测造假的项目工程是学校或者医院等公共场所,但根据刑法相关条款,他们多是被判处缓刑或者罚款。更多情况下,检测造假仅被行政处罚或者被警告。


三、检测技术尚不成熟

工程质量检测报告是辨别工程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因此辨别工程质量检测报告的真伪尤其重要,然而在实务中辨别检测报告的真伪却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辨别检测报告真伪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取证。另一方面,由于虚假检测报告制作技术十分逼真,辨别上缺乏相应配套的的技术检测手段。


如何防范应对

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造假风险?


工程检测是为工作质量验收服务,检测报告的质量和真伪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验收资料的规范化、标准化、而且直接关系到对工程质量的把控。如何有效识别虚假检测的行为,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以下通过国家宏观层面的立法监督和行业监管,以及保险风险保障层面的市场经济手段来试分析。


一、宏观层面—加强行业监管

目前,针对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监管,适应的相关法规主要是国务院2000年颁布施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2005年以原建设部令出台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办法在实施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检测准入门槛低、对出具虚假报告行为的罚责偏轻等。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先后多次印发相关文件,要求加强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

此次“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造假事件”曝光之后,引起了相关部门尤其是住建部的高度重视。住建部也表示正在抓紧修订完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力争尽早出台。此前,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也曾表示当务之急是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相关法规完善和修订,加强行业监管,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管理体系。


二、市场层面—IDI信息平台

一直以来,建筑工程领域都存在各种资质文件造假的弊病,不仅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存在造假,工程保函的造假事件也不在少数。一方面,由于线下服务机构开具的纸质保函为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市场监管层面存在漏洞使得保函被造假风险增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电子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其运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手段有效遏制保函造假的创新举措,也为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造假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治理解决思路。

IDI信息平台

是由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等行业主体建立开发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承载着IDI保险承保信息管理、风险管理、理赔管理、数据统计等重要功能服务。


IDI信息平台如何有效应对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造假问题?

首先,IDI保险采用“全线上管理服务模式”。IDI保险各主承保公司、风控管理机构、项目参建单位将及时上传承保信息、风险管理、报案、查验、理赔、维修等相关信息至IDI信息平台。通过高效数据管理服务,借助大数据辅助,IDI数智化监管体系能够有效防范和避免相关“人为风险”因素,从根本上杜绝检测报告造假情况的出现。

其次,通过区块链技术数据信息全程留痕可追溯,实现数据全程在线加密传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协同性和可利用性。最后环节会对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联网核实,全面消除各种造假的风险。


携手并进,共建中国互联网产融信用新生态

  • 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9372号 浙ICP备18032966号

    工保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2014~2024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400-800-5100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