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三十而立,保险再创发展高地!
2020年11月25日
从历史上看,上海曾是远东国际保险中心,最多时共有两百余家保险公司云集于此;又是中国近代保险业的发祥地,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便诞生于此。因此在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1992年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保险对外开放试点城市后,浦东保险市场也逐步开发开放。
1992年9月,美国友邦作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浦东获批成立。彼时浦东仍是被称作“烂泥渡”的僻壤,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保险要素集聚以及保险科技创新高地,仅陆家嘴便坐落着240家保险机构,更是作为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稳步发展。
一、浦东新区保险要素创新集聚
开发开放以来,随着自保公司、再保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保险中介、保险营运中心等机构陆续入驻,浦东逐步形成了资本多元、业态完善和功能丰富的保险市场体系。
在此基础上,为填补保险要素市场的空白,2016年全国首个国家级保险要素交易市场——上海保险交易所在浦东开业运营,为保险、再保险、保险资产管理及相关产品的交易提供场所、设施和服务。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市场,上海保交所上线的首批产品分别为循环购买保单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以PPP项目为底层资产的债券投资计划产品,均为业内第一单。除了保险产品的创新,上海保交所还积极践行保险科技创新,不仅于2017年9月正式发布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简称“保交链”),由其联合行业共建的“保险区块链创新中心”也于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正式成立。
保险交易所是衡量一个保险市场是否发达的显著标志,从国际发展经验看也是是吸引国际高端保险机构、试点培育新型保险机构的有效场所。中国第一家保险交易所落户浦东,开启了中国保险交易的元年,也将加速保险要素在浦东的创新集聚。
二、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2014年保险业“新国十条”颁布后,上海提出到2020年建成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目标,并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航运保险中心、再保险中心和保险资金运用中心为国际保险中心框架的三个重要支撑。
其中在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方面,浦东肩负重任:上海已集聚的1家外资再保险法人机构、4家外资再保险分公司、3家内资再保险分公司均设在浦东,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再保险产业链;“完善上海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交流机制功能,推进再保险中心建设”更是被写入《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成为国家战略。
围绕建设国际保险中心这一目标,浦东还在保险行业理念、产品、技术、业态和模式全方位创新方面积极发力。在产品创新方面,上海接轨国际推出的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率先于浦东新区的商品房中强制施行;全国第一单知识产权复合险、运营险诞生于浦东,国内首个“IP保险共保体”也于今年诞生于此。在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的保险机构和高管备案改革,自浦东复制扩大至全市;今年出台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含新片区)保险分支机构设立、迁址、撤销备案管理办法》还将备案制由之前的航运保险、再保险公司扩至所有类型的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保险营商环境。
国际保险中心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浦东在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过程,也将继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三、陆家嘴保险区聚集效应显现
1995年国务院发文允许在浦东新区设立外资或中外合资保险机构后,陆家嘴开始成为众多跨国保险集团的大中华区及东亚总部所在地;随着2005年我国全面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与地域限制,各种新型业态的保险机构也不断入驻陆家嘴;2019年《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再次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更是按下了陆家嘴保险集聚的“加速键”。
目前,陆家嘴金融城已集聚了240家保险机构,包括5家外资再保险机构、22家外资法人保险机构、6家保险资管机构、100余家保险中介机构,在保险机构集聚上优势明显。总部集聚效应正不断提升陆家嘴在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地位,吸引更多保险企业把总部迁移到这里,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陆家嘴在制度建设、业务创新、市场平台搭建方面取得的进展,也为陆家嘴区域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众多保险机构在此产生的“聚集效应”正日益显现。如在2019年,多家国际保险和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陆家嘴金融城长三角一体化保险创新研究与发展中心,助力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推进。今年以来,大韩再保险上海分公司落户陆家嘴金融城,以及如期召开的第二届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也都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在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影响力。
三十年间,浦东见证了保险业的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在这里交汇,再从这里走向全国和世界。重整行装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期待在下个三十年,浦东继续扩大保险机构集聚、保险资产管理规模优势,以国际保险中心建设为聚焦点,继续发挥保险开放和创新的先行者和排头兵的作用。